单位要闻
陕北丹霞地貌地质遗迹调查取得重大突破
发布日期:2017-11-07 14:03:42 作者: 遥感信息所 王秦伟 党群办 申春宁
浏览数:8 分享到:
2015年始,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部署开展了“西北地区重要地质遗迹调查(陕西)”,拉开了陕西省地质遗迹调查工作的序幕。2016年,陕西省国土资源厅和陕西省地质调查院根据我省地质遗迹分布广、种类多、规模大、特色明显、资源丰富、科学价值高、开发利用前景优越等现状,将地质遗迹调查作为地质调查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实施了“陕西省地质遗迹调查”项目,奠定了陕西丹霞地貌调查研究的基础。2017年8月,陕西省国土资源厅和陕西省地质调查院联合对陕北丹霞地貌进行了全面考察,认为:陕北丹霞地貌自南而北呈带状展布,分布范围广,与早白垩纪洛河组关系密切,不同地区丹霞遗迹成景特征各异,具有独特性、稀有性和观赏性。系统调查研究陕北丹霞地貌,不但对鄂尔多斯盆地的演化、古地理环境和新构造运动的变迁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而且对陕北旅游产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9月,陕西省地质调查院部署了“陕北丹霞地貌地质遗迹调查”项目,由陕西地质信息资料中心承担。
工作区位于陕北、渭北地区,涉及榆林、延安、铜川、咸阳、宝鸡等市。北至榆林市府谷县,南至宝鸡市陈仓区一带,呈“S”形条带,南北最长约770km,东西宽约5km-100km,总面积30773km2。地理坐标介于北纬34°21′-39°35′,东经106°18′-111°15′之间。
工作区位置图
项目启动后,陕西地质信息资料中心组织32名精干技术人员和10名后勤保障人员成立项目组,配备先进的固定翼和旋翼无人机4架、野外数字采集终端8部、高精度红外测距仪8部、4K摄像机2台、数码照相机8台,以及越野车辆9台,系统开展了陕北丹霞地貌调查工作,着重从丹霞地貌的类型、规模、分布特征、保护和开发利用现状、成因机理以及与其相融的人文地理、红色文化等方面进行研究,十月中旬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编写了阶段性成果报告,制作了“魅力延安 中国红谷”电视宣传片和精美画册。
本次调查,对陕北地区丹霞地貌进行了重点调查,并对渭北地区进行了初步调查。完成路线调查3840km,调查点78个,调查控制面积8670km2。在延安地区发现了罕见的“红谷”型丹霞地貌,其形态有:天井式峡谷、地缝式峡谷、巷道式峡谷、宽谷式峡谷,另外还发现有孤峰、天生桥和蘑菇石等;榆林地区调查以靖边龙洲波浪谷、天赐大峡谷、神木市公格沟波浪谷为代表;渭北地区调查以铜川耀州照金丹霞、宝鸡陈仓九龙山丹霞为代表。首次在榆林市神木市公格沟白垩系洛河组中发现了罕见的恐龙足迹化石,对研究鄂尔多斯盆地古地理和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此外,还调查了丹霞区内的河流景观带、黄土地貌等地质遗迹。
志丹县永宁山丹霞
2017年10月14-16日,由陕西省国土资源厅、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和延安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陕北丹霞地貌地质遗迹研讨会”在革命圣地延安圆满举行。省国土资源厅、省地质调查院和延安市人民政府有关领导出席会议并做重要讲话;陕西地质信息资料中心进行了阶段性成果汇报;省科学技术厅、省旅游发展委员会和延安市各区县相关领导列席会议。会议特邀彭华教授等八位国内相关专业的权威专家组成专家组,对项目阶段性成果进行了评议。专家组一致认为:陕北丹霞的发现,突破了已往对中国丹霞分区、中国丹霞构成、丹霞地貌类型、丹霞地貌演化以及地学效应的认识。其独特性、科学性、观赏性成就了陕北丹霞是中国丹霞乃至世界丹霞科学的自然博物馆,同时也是丹霞地貌与黄土地貌研究的天然实验室。
延安市委书记徐新荣、省地调院院长苟润祥与项目组研讨
彭华教授等专家野外考察指导
在刚刚闭幕的《第十七届全国红层与丹霞地貌学术讨论会》上,项目组介绍了陕北丹霞地貌地质遗迹调查的阶段性成果,以国际地貌学家协会红层与丹霞工作组主席、中国地理学会红层与丹霞研究分会主任、中国丹霞世界遗产专家委员会主任——彭华教授为代表的与会专家和学者认为:陕西在全国率先开展了丹霞地貌的省域调查,对该领域的研究工作意义重大。陕北丹霞地貌分布广泛,形态多样,地理位置特殊,以“沟谷”型丹霞地貌为特色,尤以波浪谷、羚羊谷、天生桥等观赏价值极高,是中国丹霞地貌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类型,特征鲜明,规模巨大,中国独有。以圣地延安为中心、以丹霞地貌为载体、红色文化为主题,打造“魅力延安 中国红谷”特色旅游走廊,将改变陕西的旅游产品结构,进而影响未来旅游市场格局,对实施全域旅游国家战略和陕北社会经济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志丹县永宁镇像咀宽式峡谷、河曲